遠距病患監護(RPM)前景之探討

Vance Chang
Nov 19, 2024

--

RPM因為組織屬性,商業模式,可與同屬於非同步照護屬性之DTx(Digital Therapuetutic 數位醫療)相輔相成, 共同成長。

前言

遠距病患監護(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 簡稱 RPM)是遠距醫療(Telehealth)的一種形式,已被視為價值醫療(Value-Based Care)的一個重要領域,並在過去十多年中持續發展。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遠距醫療行業經歷了顯著的增長,RPM 也不例外。

然而,相較於疫情後遠距醫療的整體低迷,RPM 的影響較為有限,這主要歸功於其多元化的收入來源。正因如此,本文認為 RPM 的組織特性及其收入模式,使其成為未來數位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 DTx)領域理想的合作夥伴。

Telehealth 與 RPM

RPM 是 Telehealth(遠距健康照護)的一種形式。根據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的分類,遠距醫療可分為同步照護(Synchronous Care)與非同步照護(Asynchronous Care)兩大類。詳細資訊可參見以下連結:[Telehealth HHS分類](https://telehealth.hhs.gov/providers/getting-started#types-of-telehealth)

如表Table 1 所示,由於 RPM 具備非即時通訊的特性,因此被歸類為非同步照護(Asynchronous Care)。

Table 1. Types of Telehealth according to HHS

RPM特性與商業模式

RPM主要是病患通過家用設備或是以電子方式輸入和傳輸的信息將病患數據和臨床資訊傳輸給健康照護提供者。系統架構如Fig 1.

Fig 1 RPM架構 (https://www.scnsoft.com/healthcare/remote-patient-monitoring/remote-patient-monitoring_arhitecture.svg)

與主流的遠距醫療(Telehealth)公司相比,RPM 不需要提供健康照護者(Caregiver)服務,因此其組織結構相對簡單,並且人力成本較低。這使得 RPM 在商業運作上具備高度的彈性,它不直接與醫院等照護提供者競爭,反而能與這些機構互補協作。此外,RPM 也能作為臨床研究機構(CRO)外包服務的提供者。

更為重要的是,RPM 服務在美國的健保體系中可以獲得給付。就目前的 RPM 產業來看,其收入來源多樣,涵蓋了保險給付、醫院服務收入及臨床研究機構(CRO)專案等多個方面。儘管 RPM 的營業額通常較小,但由於其組織結構簡化,並且能夠更容易達成收支平衡,這也是近年來美國 RPM 公司快速普及的原因之一。

DTx(數位醫療)之困境

數個月前DTx之先行者Pear Therapeutic,宣告破產,之前相關討論如下.

保險給付問題是導致該公司收入不穩的主要原因。文中提到,即使有保險給付,也經常面臨給付被拒的情況。因此,這類服務不應僅依賴保險給付,至少需要尋求與整合式醫療照護網(Integrated Delivery Network, IDN)等醫療組織的合作來拓展業務。

然而,即使如此,由於數位療法(DTx)通常提供的服務組合較為有限,即便有保險給付,IDN的業務模式仍可能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這一點是可以預見的。

DTx與RPM結合的探討

RPM平台探討

就RPM公司結構觀之,大多數RPM公司是單純提供RPM服務的企業,這些公司通常具備ISO 27001認證,這一點對於數位療法(DTx)的導入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少數公司則起步於生理感測器領域,隨後擴展至RPM業務,這類公司是最理想的DTx合作平台。對於單純提供RPM服務的公司,則需要額外建立SaMD(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開發能力,或是與現有的DTx技術進行整合。

以2021年被Philips併購的BioTelemetry為例,它是最理想的RPM公司模式之一。該公司最初專注於硬體產品,隨後進軍RPM服務領域。由於其具備軟硬體整合的專業,能夠橫向整合來自其他硬體商的產品,從而擴大產品組合。這類公司本身具備ISO 13485醫療品質管理系統,這讓它們可以輕鬆地增設SaMD產品(其中DTx屬於SaMD的一部分),並且其品質系統與新一代SaMD法規、Pre-Cert規範高度兼容。這意味著,這類公司未來可以在現有品質體系的基礎上,輕鬆符合Pre-Cert的規範,而無需大量投入資源。

此外,隨著時間推移,RPM公司可將累積可觀的大數據資料,經過去識別處理,可提供資料參考/分析等服務。

甚至在未來更可善用聯盟式學習(Federated Learning)技術,除了保障使用者隱私資訊外,更可以建立相關AI/ML模型,回饋改善DTx效能。

商業模型

在商業模式方面,RPM公司面臨的挑戰與Pear Therapeutics案例中遇到的健保給付問題相似。然而,相比那些專注於DTx事業的公司,RPM公司擁有多元的收入來源,包括健保給付、醫院服務收入、CRO專案,大數據參考/分析服務等。這些收入來源可以根據RPM服務組合的多樣性進一步擴展,這樣即使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取得健保給付,也能維持穩定的收入流。相較之下,專注於DTx的公司如果無法成功獲得健保給付,則很容易陷入收入枯竭的困境。

策略與限制

對於RPM公司而言,除了現有的生理資訊監控服務,大數據資料參考服務外。有,還可提供DTx服務。在策略上,DTx服務可以先瞄準如Kaiser這樣需要價值醫療(Value-Based Care, VBC)的機構,以穩定收入來源。同時,通過提供實證醫學的證據,RPM公司可以爭取其他健保給付,並支持CRO進行DTx臨床驗證。此外,未來RPM公司還可以與藥廠合作,開發與藥物產品相輔相成的DTx解決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RPM屬於非同步照護(Asynchronous Care),因此如果DTx的本質是同步照護(Synchronous Care),則可能不適合與RPM結合。

小結

RPM的未來發展應聚焦於與非同步照護屬性的DTx進行整合。這不僅可以擴充現有RPM服務的範疇,還能使DTx依附於RPM,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經營,從而達成雙方的共贏。

--

--

Vance Chang
Vance Chang

Written by Vance Chang

Over 25 years experience in medical &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volving RD, product management,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regulatory affair/quality management.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