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x市場考驗探討 -Pear Therapeutics案

Vance Chang
Nov 21, 2024

--

這類事業在美國不建議全靠保險,建議以服務IDN這類機構為主,組織上不建議只有DTx產品,最好能依附或是搭配teleheath, RPM類型的公司,效能最佳。

English version

https://mms.businesswire.com/media/20221114005975/en/754943/22/Logo-Pear-Therapeutics-Final.jpg

很遺憾看到以下Pear Therapeutics破產的消息

Cut to the core: Prescription app developer Pear Therapeutics files for bankruptcy, lays off staff

探討

保險給付問題,這是造成該公司收入青黃不接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在美國,凡涉及保險給付的服務,經常會面臨給付被拒的情況。一些公司選擇透過代辦公司處理相關事宜,但其效果往往有限。

雖然這類產品能夠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但對保險給付機構而言,這只是額外的支出項目。從保險給付的角度來看,這些產品帶來的效率提升並不明顯,甚至可能會挤占有限的資源。實際上,只有IDN(Integrated Delivery Network,整合型醫療服務網絡)對這類產品有實質感受,以下文章將提供更多見解。

其提到

(4) 價值根基的承包(Value-Based Contracting): 這裡舉最合適的例子,在美國,有一種保險公司與醫療的複合機構,稱之IDS(Integrated Delivery Service)或IDN [註7],最經典的是一家叫Kaiser Permanente的機構。

因為保險與醫療都是在同一個系統,所以從保險的角度,會一直追求醫療效果最好,但不浪費保險支出的手法,這種單位重視的是Fee for Performance (以成果計費)。而一般醫療單位則是Fee for Sevice(以服務計費)。

最大的不同是以服務計費會常見濫開手術,以增加收入,這也是很多國家醫療保險快破產的原因。

— -中間省略

所以這類可輔助藥物,具有證明療效的手段,可以省掉不必要的藥費,對這類IDS/IDN機構而言,是很有利基的。

這裡值得一提,DC這類的產品,因為落入醫材或是藥物給付的機率不高,故IDS/IDN是最合適的採用場域。

儘管Pear Therapeutics在策略上選擇與藥廠合作,並且其產品與藥廠互補,但在實務運作中,不論產品形式如何,相關組織的規劃都需要謹慎考量。

筆者就DTx的組織架構提出以下觀點:與藥廠合資(JV)的公司可能是較為合適的模式。最佳的切入方式可能是從遠程醫療(Telehealth)或遠程監測(Remote Monitoring)這類公司著手。以遠程監測為例,除了提供服務與保險給付外,還能涉及CRO公司案件,從而為公司創造穩定的營收來源。此外,遠程監測系統在使用者介面與服務等方面也具備優勢。

小結

綜合來看,對於美國市場的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目標客群:這類事業的主要目標應該放在IDN(整合型醫療服務網絡)等機構上,其次是保險公司。此外,還需積極探索使用者付費的服務模式,以增強收入來源。

2. 組織結構:考慮到當前的市場環境,單純專注於開發DTx產品的公司可能會面臨長期的開發週期(包括開發、取證、臨床實驗等),且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才能等到轉虧為盈。若能與遠程醫療(Telehealth)或遠程監測(Remote Monitoring)類公司結合,不僅能夠利用這些公司的現有平台、介面和基礎架構,還能夠提供與IDN相匹配的服務,這樣的策略更為切合市場需求,對於目前的運營環境來說,無疑是較為可行的方案。

另外,另一種商業模式是與硬體結合,通過硬體銷售獲取收入,然而這類機會比較難以預見。

總結來說,筆者認為,任何能夠真正造福人類的技術都應該得到推廣與應用,期盼Pear Therapeutics能夠迎來重生,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價值。

--

--

Vance Chang
Vance Chang

Written by Vance Chang

Over 25 years experience in medical &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volving RD, product management,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regulatory affair/quality management.

No responses yet